【人物】恩保德神父晉鐸鑽禧 活用本地文化傳福音

刊登日期: 

2018.08.17

恩保德神父本年慶祝晉鐸六十周年,他坦言在港度過六十年多姿多彩的福傳路,是教他最喜樂的事。而他最希望借助本地文化讓更多人認識信仰。

八十四歲的恩保德神父欣賞中國文化,故此在傳教路途上不斷嘗試加入本地文化;同時亦協助本地教會推動禮儀本地化。

恩神父一九五八年於故鄉意大利晉鐸後,便隻身到香港傳教,希望一切能「入鄉隨俗」。梵二前,教會採用拉丁文進行彌撒,他指輔祭以至一般教徒雖然大多不知彌撒經文的意思,但他們認為用拉丁文對答很神聖, 也認為彌撒本來就是使用拉丁文。

推動禮儀本地

面對這情況,恩神父不禁想, 信徒為何不用自己的語言敬拜上主? 「梵二鼓勵了我,令我意識到教會需要一個更新。」

早年恩神父為一位病人施洗, 可是當問到「你信基督嗎?」病人的女兒忽然大怒,因為她誤以為只有基督教才會信「基督」,天主教只相信「天主」。這事令到恩神父更明白, 語言有時會成為福傳阻礙,故此他希望藉著推動本地化,讓更多人明白信仰內容。

「徐誠斌主教當時看重禮儀本地化,便委託我幫忙。」恩神父認為,推動禮儀本地化最大的困難,是要取得廣泛信友認同。他坦言,最初本地教徒與神職人員不太熱中以廣東話取代拉丁文,「有一次我嘗試用廣東話進行禮儀,一半教友立刻離場⋯⋯另一場合上,一位年長的意大利籍神父亦曾哭著對我說:『求你不要做這些事,我想繼續用拉丁文舉行禮儀』」。

在恩神父等人努力下,信徒終於開始接受以中文進行彌撒。 「我用廣東話開彌撒, 教友開心到不得了。」恩神父指禮儀本地化並不止於禮儀語言上的改變,更代表了教會開展了新時代,即教會不再只是把西方文化搬到香港社會。恩神父目前也是教區禮儀委員會顧問。 

除了推動本地禮儀改變外,恩神父嘗試用許多創新而又包含香港文化的方式去福傳。

與青年創作中文

恩神父多年一直與青年信徒創作廣東話信仰歌曲,用於福傳或舉行禮儀。他從許冠傑的音樂中得到靈感, 「為何我們不用歌詞來表達自己的感受?」故此他希望採用流行曲調,讓信仰歌曲更易入腦,好能幫助人認識天主。

「音樂可以團結人⋯⋯一起唱一首歌可以使人認同、堅持一個信念。」恩神父亦與青年創辦「逾越知音」團體, 到世界各地透過舉辦音樂會去福傳。他說, 「逾越知音」的名字寓意雖然福傳或會遇上很多困難,但愈困難愈要克服,一起跨越困難後,眾人便能成為知音。

恩保德神父更於二○一三年籌辦大型音樂劇《流芳濟世》,以歌劇方式帶出聖方濟的故事。

此外,恩神父二○○五年開辦「網上福傳學校」,希望幫助海外華僑用母語慕道,隨時透過互聯網參加慕道班和學習福音。為響應本年教區「青年年」,恩神父更開設臉書專頁「萬年青」,希望透過此平台接觸年輕人,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教會活動。

恩神父致力關懷家庭,與明愛及其他教友組成「齊家運動」。

他亦先後服務過多個堂區,包括聖瑪加利大堂、田灣彌撒中心(已結束)、聖則濟利亞堂(已結束)、煉靈堂(即聖母聖衣前身)、中華聖母堂、葛達二聖堂、聖斯德望堂、耶穌復活堂以及現今的聖若翰堂。 (吳) 

Source: http://kkp.org.hk/node/17316

恩保德神父 Rev. Giovanni Giampietro PIME https://archives.catholic.org.hk/Oral%20History/005-Giampietro.pdf

More: 宗座外方傳教會    宗座外方傳教會–香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