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教士在香港

傳教士在香港

十九世紀香港天主教的華人傳教士

夏其龍神父從香港教區檔案處保存的文件中,發掘出十多位曾在香港工作過的華人司鐸的生平事跡,從中了解十九世紀香港教會本地化的情形。十九世紀裡香港共培育了十一位華人本地司鐸。另外也有數位由大陸來港協助傳教的。

最初,由於香港還未有自己訓練出來的傳教士,有四位華人傳教士先後由大陸來港工作,但是當時香港的要求不大及由於其他人事關係,他們稍事停留後便離港他去。

彭神父 (Lucas Pan, 1722-1843)
1842年當他由澳門轉來香港時,已是一位七十歲高齡的司鐸,年輕時他曾在意大利那不勒斯 ( Naples ) 求學,於1817年返回湖北工作。有關他在香港工作的資料非常缺乏,只知道他曾在灣仔天主教墳場側(萬茂里一帶)居住,並患有精神病,來港一年後便逝世。
鍾神父 (Josephus Chung, 1783-1851)
1783年在廣東潮州出生,1802至1816年間在意大利那不勒斯讀書,1817年在意大利晉鐸,其後在湖廣傳教。五十九歲那年(1942),與傳信部的駐華總務長一起由澳門來港,不久返回大陸。1848年再被派來香港。於1851年九月三日逝世。在港期間都是從事華人傳教工作。
連神父 (Mattheus Lien, 1822-1854)
1843年在羅馬讀書,七年後被派往印度加爾各答照顧當地的華人。1851年,被派來港在石排灣及荃灣工作,也曾在那裡興建房屋和小聖堂。可惜他在1854年十月廿九日逝世,享年只有卅二歲。
梁神父 (Franciscus Leang, 1818-1884)
他原籍廣州,十八歲時赴羅馬傳信學院求學,1844年來港時,香港傳教區剛好興建完第一座教堂,當時香港已有連神父在石排灣及荃灣工作。他便被派到赤柱工作,數個月後他回到廣州,後來再轉往山西工作。到1853年連神父病重時,他才回港工作,可惜工作了七年後便因紀律問題而被停職。他曾替一位方濟會士編的《漢洋字典》(Dictionarium Sinico-Latinum) 作序,以拉丁文介紹漢文的特色,應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華人司鐸。

以下十一位是香港訓練出來的傳教士:

楊神父 (Joannes Yang, 1829-?)
原籍上海,於1858年在香港晉鐸,同年,米蘭外方傳教會來港工作。他的處境十分尷尬,因為他在盎神父 (L. Ambrosi) 主持香港傳教區事務時晉鐸,並已獲盎神父的重用,在梁神父被停職後,他全權負責本地華人的傳教工作。但是不久,盎神父便病重,由1863年起傳教事務由他的副手高神父(Raimondi後來升為主教)主持,後者並不信任楊神父,免任他一向管理的七百個華人教徒的職務。由於高神父認為與他水火不容,結果楊神父黯然於1868年離開香港,不知所蹤。
梁神父 (Marcus Leang, 1904年卒)

原籍廣東,出身於一個已奉教幾代的教友家庭,1850年加入香港傳教修院,1861年十月三十日晉鐸,並協助和神父 (P. Volonteri 後升為河南主教) 開始在香港仔工作。其後,他出任西環養正院(為聖類斯工藝院前身)院長,並服務主教座堂的華籍教友。後來,他出任灣仔聖方濟沙勿略小堂(聖母聖衣堂前身)主任司鐸。可是,由於他一直患上呼吸系統的毛病,也許是哮喘,所以夜間未能入睡。疾病使他變得虛弱,不能繼續工作,直至他於1904年十月廿九日逝世。

梁子馨神父 (Andreas Leang, 1837-1920)

1837年在廣東南海出生,1850年二月進入香港傳教修院,1862年十月十三日晉鐸。梁神父精通拉丁語、國語,以及其他中國方言,例如:廣東話、客家話,和鶴佬話。曾經伴同和神父一起進行地方考察,繪製新安縣地圖。1868至1870年間在赤徑和新安工作,並於1874年在歸善城(惠陽)工作。1875年,他陪同高主教往中國北方週遊訪問,處理香港傳教區的債務問題。1877年,在惠州工作,1882年,又到白沙澳,直至1890年,並於1898年重返主教座堂。1912年,適逢晉鐸金慶,獲高主教舉薦,前往羅馬,領受「宗座傳教士」(Missionarius Apostolicus)的榮銜。於1920年五月十五日逝世。

朱神父 (Stephanus Chu, 1882年卒)
原籍上海,1856年,由宗座視察員徐類思主教 (L. Spelta) 帶同來港,進入香港傳教修院,十年後晉鐸。從他於1868年呈交羅馬的一份報告,可知道在晉鐸後他的一些生活瑣事。「在過去兩年,我在香港島履行職務,宣講、教授教理,以及管理一所書院。去年,在盎神父的批准下,我籌集了三千圓,興建了一間小醫院,名叫聖若瑟醫院,而且在醫院旁搭建了兩座房屋。將房屋出租每月有十六元的收入來維持一些窮困的華籍病人。」這間實際上是善終宿舍的醫院,不久便被高神父收回,作為課室,把朱神父的計劃腰斬了。1868年九月,他因病而返回家鄉休養。其後奉命回港,並被派往大埔汀角工作。1876年,在新安縣的南頭、白石龍等地工作。從領洗登記簿顯示,他當時在赤徑也十分活躍。於1882年九月十二日逝世。
梁神父 (Jacobus Leang, 1883年卒)
原籍廣東,1852年進入香港傳教修院接受教育,十四年後晉鐸,隨後在大陸的村莊工作。一年後回港,監導西環養正院,和探訪犯人,直至1868年,被調往西貢工作,及在大埔汀角成立傳教站。後來由於主教座堂的華籍教友人數不斷增加,於是在1870年他又被召回港島服務。1876年,為了處理家中的事務,而休假了一段日子。其後,在港島的歐籍人士區工作。他一向身體健康,而且勤奮工作,直至1883年七月廿八日逝世。據記錄所載,他在去世的前一晚,還在主教座堂舉行唱經彌撒。他的死訊令人感到意外。由於當時的晉鐸年齡普遍為廿六歲,所以估計他約在五十歲的時候去世。
譚神父 (Antonius Tam, 1875年卒)

於十八歲那年從澳門來港,加入傳教區修院,1875年六月由高主教祝聖為司鐸。然而,在晉鐸六個月後,便發生了悲劇。當時,副代牧兼傳信部代表處總務長穆神父 (J. Burghignoli) 寫道:「譚神父於十一月三日遇溺。當日,他與一名華人教徒,和一名非教徒木匠乘坐小船離開汀角,在經過汀角灣的時候,船隻傾覆。該名教友善於游泳,所以能夠游回岸上求救。譚神父為那位非基督徒施洗,兩人抱著一塊浮板掙扎了差不多半小時後,便一起溺斃。」

符神父 (Mattheus Fu, 1825-1909)

1825年在廣東佛山出生,其後加入香港傳教修院,1875年十二月十八日晉鐸。隨後協助和神父及師神父(D. Pozzoni後升為香港主教)在大陸傳教。1885年到海豐傳教,1896年調回香港休養,於1909年十一月三十日逝世。

梁敬之神父 (Joachim Leang, 1862-1914)
1862年出生,1886年四月十日晉鐸,隨後在灣仔聖方濟各小堂服務。多年來,在修院教授英文和葡文,亦精通多種中國方言。在香港發生瘟疫期間,於1914年十月廿九日染病逝世。
張仰雲神父 (Francisus Cheong, 1922年卒)
原籍廣東佛山,來自廣州,1878年加入香港傳教修院,1886年四月十日晉鐸。曾在聖若瑟書院小堂、總堂等服務,翻譯《崇修精蘊》一書,供教友作五天退省之用。於1922年十二月三十日逝世。
廖藻雲神父 (Antonius Liu, 1866-1923)
1866年在廣東順德出生,1876年加入香港傳教修院,1894年十一月一日晉鐸。隨後在海豐傳教。1910年,奉命調回香港,先後在尖沙咀玫瑰堂、聖類斯工藝院服務。1919年十一月獲宗座頒授「宗座傳教士」榮銜。由於他學識淵博,因而獲得所有華人敬重。他是著名的中國學者,也是傳教區的翻譯員。他精通英語和葡語。人們也接納他作為中國風俗習慣的權威,經常徵詢他的意見,甚至當家中發生爭執,也找他排難解紛。他於1923年三月三日逝世。
盧鏡如神父 (Paulus Lu, 1864-1938)

1864年在廣東順德出生,1879年十一月加入香港傳教修院。盧神父還在修院時,已偕同高主教前往澳洲及南美,為興建堅道主教座堂進行籌款募捐。他於1894年十一月一日晉鐸,隨後曾在尖沙咀玫瑰堂任副本堂司鐸,後來更成為筲箕灣聖十字架堂首位主任司鐸。1919年,獲頒「宗座傳教士」的榮銜。於1938年十一月廿二日逝世。

資料來源:神思第四十七期(夏其龍  二零零零年十一月 73-82頁)

基督學校修士會 1875 https://www.mpweekly.com/culture/cu0001/20171229-62962 基督學校修士會 (喇沙會)札根香港的故事 The Hong Kong Lasallian Story

嘉諾撒仁愛會1860 https://mission.catholic.org.hk/wp-content/uploads/2019/02/一個二百年的故事-嘉諾撒修女.pdf


二十世紀傳教士在香港

 

瑪利諾修女到港(1922)及服務難民

TRAILBLAZERS IN HABITS – Hong Kong Refugee Relief from fishtailsoup on Vimeo.

1950年左右,難民來到香港,修女們在50年代和60年代進行了難民救濟工作,當時香港政府開始拆除棚屋並將難民搬到公共房屋。

資料來源: Trailblazers in Habits (2013). With permission to use.

恩保德神父 (宗座外方傳教會) Rev. Giovanni Giampietro PIME

快樂的福傳者:恩保德神父

http://fll.cc/video/a-happy-evangelist-fr-giovanni-giampietro/

恩保德神父本年(2018)慶祝晉鐸六十周年,他坦言在港度過六十年多姿多彩的福傳路,是教他最喜樂的事。而他最希望借助本地文化讓更多人認識信仰。八十四歲的恩保德神父欣賞中國文化,故此在傳教路途上不斷嘗試加入本地文化;同時亦協助本地教會推動禮儀本地化。 知道更多……

華天祿神父 (巴黎外方傳教會)Rev. Paul Vallet MEP

華天祿神父(Paul Vallat)本年 (2016) 慶祝晉鐸五十周年,曾長年牧養工人的他期望工人能學習到如何維護勞動尊嚴,他自己亦「視工人為老師」。華天祿神父最喜歡到社區陪伴教徒及基層工人,並強調每個人不論學歷高低,都應獲得發展機會去貢獻才能,惟目前社會是忽視工人。

知道更多……

福傳萬家六位香港神父的故事

https://archives.catholic.org.hk/Oral%20History/ASSP.htm

余理謙神父(耶穌會) Rev. James Hurley S.J.

余理謙神父,1926年生於愛爾蘭。畢業於愛爾蘭國立大學,主修英國文學,特愛莎翁作品。18歲進入耶穌會修道。1952年被派到香港學習中文。1955年調派回愛爾蘭攻讀神學,58年畢業,同年晉升鐸品成為神父。1960年,奉調重臨香江傳教。1961年至1970年任教珠海書院英文系。

上世紀六、七十年代,一名來自愛爾蘭的天主教神父余理謙(James Hurley)到香港傳教,卻意外的在這火紅的年代,參與香港的社會運動、學生運動。他參與了珠海事件、中文合法化運動、保衛釣魚台運動。他的理想主義色彩,重視公義思維,影響了一批學生,他們不管是從事街頭運動,抑或日後在商界衝鋒陷陣,都不甘平凡,成為出色的精英。余理謙今年八十一歲 (2016),對往事娓娓道來,仍寄望大家繼續關注社會,維護公義。

余理謙神父 Rev. James Hurley SJ

https://archives.catholic.org.hk/Oral%20History/003-Hurley.pdf

More:耶穌會

任澤民神父 (美國天主教傳教會)(瑪利諾神父) Rev. John Cioppa, MM

一九三二年在美國紐約州出生,十七歲入紐約瑪利諾修院修道。一九五九年晉鐸,旋即奉派往香港服務,任教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,並兼職福德中心。一九六三年創辦華德學校,兩年後返美國休假,翌年回港,服務於觀塘聖若翰堂,期間成立牧民中心和瑪利諾書院。 任神父歷任瑪利諾修會理事、香港分會會長和聖神研究中心策劃主任,自一九八七年起出任橫頭磡聖博德堂助理司鐸。任神父於二零一六年三月正式退出香港服務返回美國展開退休生活。

知道更多……

任澤民神父 Rev. John A. Cioppa MM https://archives.catholic.org.hk/Oral%20History/004-Cioppa.pdf

More: 美國天主教傳教會(瑪利諾神父)
胡頌恒神父 (獻主會)Rev. John Wotherspoon, OMI

來自澳洲的獻主會胡頌恆神父 ( John Wotherspoon)獲頒《南華早報》2017年舉辦「香港精神獎」的全民投票獎,表揚其致力對抗毒品販賣的貢獻。 在歷年監獄牧民經驗裡,胡神父接觸過不少來自非洲、拉丁美洲及亞洲貧窮地方的毒品走私販。他了解到當局把犯案者判刑收監並不能阻止毒品販賣,因販毒的幕後黑手完全不受影響。他於二○一三年開始要求坦桑尼亞囚友寫信回鄉,提醒當地人走私毒品到香港的惡果;其後更遠赴當地,透過傳媒、學校、教會等推廣這信息。

 

《香港態度》胡頌恆|廟街神父

 

知道更多……

廟街神父:無懼毒梟威脅,只為改寫某個人的命運
https://www.mpweekly.com/culture/cu0001/20171201-59933
探訪監獄力抗走私毒品 胡頌恆神父獲香港精神獎
http://kkp.org.hk/node/15634
More: 獻主會
甘浩望神父 (宗座外方傳教會)Rev. Franco Mella, PIME

甘浩望神父(Rev. Franco Mella,1948年-),原籍意大利,出生於米蘭,外號「甘仔」。

甘神父年少時入修道院,受所屬修道院——米蘭宗座外方傳教會差遣而到香港傳道。甘神父自1974年到港以後,一直參與社會活動,主要為貧苦大眾、弱勢社群服務:從他剛來港時為油麻地避風塘艇戶爭取上岸權利,到主權移交後為無證兒童爭取香港居留權而努力,此外甘亦曾為爭取北京政府釋放劉山青而每年進行絕食,至劉被釋放前,曾連續絕食九天。1975年,甘神父、成啟明及葉方濟三位神父,遷入葵涌石籬邨,並在石籬天主教小學組建聖若望宗徒小堂,甘神父同期創立「石籬民生關注組」,號召當區青年關注社區,其中一名參與者即為後來擔任民主黨主席及立法會議員李永達。2000年前,甘神父曾到中國台山江門教學。2000年遷往陝西渭南一年。2003年至今,甘神父主要在中國江蘇省徐州河南省開封服務。每年寒暑假期,甘神父會返回香港繼續為爭取人權運動出一分力,如居留權運動及廢除死刑。2011年,他入圍亞洲電視舉辦的感動香港十大人物評選

知道更多……

草根神父甘仔:伴香港抗爭四十年,不必記得我的故事

https://www.mpweekly.com/culture/cu0001/20171201-59917

70歲甘浩望神父:希望死在中國

https://www.hkcnews.com/article/13714/%E7%94%98%E6%B5%A9%E6%9C%9B-%E7%94%98%E4%BB%94-%E5%B1%85%E6%B8%AF%E6%AC%8A-13714/70%E6%AD%B2%E7%94%98%E6%B5%A9%E6%9C%9B%E7%A5%9E%E7%88%B6%EF%BC%9A%E5%B8%8C%E6%9C%9B%E6%AD%BB%E5%9C%A8%E4%B8%AD%E5%9C%8B

http://hkdavc.com/historial/verbal_history06-01.html

廿一世紀傳教士在香港
朴暎夑神父 (韓國殉敎福者聖職修道會) Rev. Luke PARK, BMC

《兩分鐘故事》第24集: 朴暎夑神父 (韓國殉敎福者聖職修道會) Fr. Luke PARK一家人彼此代禱

朴暎夑神父談「傳教」

朴神父是韓國人,於韓國釜山出生。大約三歲時與父母搬往首爾居住。年輕時期由於家境貧窮,他便一邊讀書,一邊工作賺錢,以支付高昂的學費。當時的目標只想賺錢和過安穩生活。20歲那年,在軍隊服役期間受到一位虔誠和熱心的中學同學影響,便在軍營學習道理。其後便在軍營裏領洗,加入天主教團體。

當完成軍隊服役後,他便返回堂區參與主日彌撒,並擔任聖詠團做指揮。他認為聖召的萌芽也始於此刻。他覺得聖堂的生活和活動讓他感到很平安,也成了他的人生轉捩點。他決定去避靜尋找人生的價值和方向,而當時的神師剛好負責聖召。朴神父用了兩年時間辨識,最終決定加入韓國殉敎福者聖職修道會(BMC),回應聖召。

由於他是家中獨子,而父母亦不是教友,所以引來家人強烈反對。過了一段時間才得到父母明白和接納,而後來父母也領洗入教,他認為這些是天主在他身上行的奇蹟。

歷時九年的培育,朴神父於2012年12月17日在首爾晉鐸。朴神父擔任避靜屋神師兩年,隨後被修會派遣來香港傳教,他先住在香港仔聖神修院,並學習廣東話,其後有接近一年時間在香港仔聖伯多祿堂服務,了解聖堂運作和體驗堂區生活。與朴神父隸屬同一修會,現時在香港服務的,還包括孔聖植神父,孔神父現為新蒲崗善導之母堂助理司鐸。

Source: https://cathedral.catholic.org.hk/wp/?p=8640

More: 韓國殉敎福者聖職修道會 

夏經義神父 (聖言會) Rev. Heribertus Hadiarto, SVD

我的聖召始於孩童時

我是夏經義神父,一九八一年二月廿二日,出生於東印尼弗洛勒斯的一個天主教家庭。童年時,透過我的堂區神父Fr.Alan,他來愛爾蘭,他對教友非常好,特別是對窮人。我經常看到他騎著電單車到不同的地方探訪,臉上總是帶著笑容。從他簡單的生活中,我心裡有一種別所未有的感覺。其後我進入聖言會主辦的中學並完成中學階段,在那裡加深了對聖言會的認識。當時年輕的我,感到上主召叫我做一個傳教士,二零零一年八月我決定加入聖言會,二零零三年八月十五日宣發初願。在二零零三年至二零零七年進入印尼聖保祿大修院攻讀哲學及神學。

知道更多...

更多修會資料

男修會及使徒生活團 https://catholic.org.hk/%E4%BF%AE%E6%9C%83%E5%8F%8A%E5%82%B3%E6%95%99%E6%9C%83/

女修會
https://catholic.org.hk/en/%E5%A5%B3%E4%BF%AE%E6%9C%83/